风叶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风叶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网友评论公务员辞职应挤出寄生虫留下奉公者-【新闻】

发布时间:2021-04-22 15:32:42 阅读: 来源:风叶厂家

“收入7年没涨,职级7年没变,能力是‘听话加写报告’,社会关系是‘领导加同事’。”近日,广东、上海等地一些公务员辞职,迅速成为舆论焦点,也让这一不少青年艳羡的职业,暴露出了“硬币的另一面”。

过去一年,在中央“八项规定”厉行下,有人慨叹:“为官不易”,也有人担心:“有能力的年轻人都走了,谁来当公务员?”

而中青舆情监测室随机抽样2000条18~45周岁网民讨论后发现,逾七成(72.6%)青年网民期待,公务员队伍应该借此“沙里淘金”,“挤出”一部分寄生虫、投机者,留下稳健奉公的群体。

一些青年误以为“公务员=贪官”

马文莉(化名)是河北某市的党委宣传部公务员,“从政”13年,刚到正科级。在她眼里,基层公务员队伍,可用3个词来概括:“年轻,低薪,高压”。

“机关里的典型景象是:几个60后,带着一群70后、80后干活,平时‘朝八晚六’,但基本不可能按点下班,值班、下乡慰问、组织活动会占去你的大部分周末。”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,“我们的月工资是1000多元,加上所有福利,不到两千元。”

这似乎与很多人想象中的公务员生活,相去甚远。

“在现代国家,公务员队伍一般由一批有志于为公共事业服务、视社会荣誉感高于金钱利益,并且有一定管理智慧和水平的人构成。但在中国,一些青年——包括他们的父母,误以为‘公务员=贪官’。”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。

“国考”持续数年高烧不退,在竹立家看来,就不那么正常。

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一位教授曾提供数字显示,大学生中愿意当公务员的比例,新加坡为2%,美国为3%,而在中国,76.4%愿意考公务员。官方数据称,2014年度,有152万人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,考试录用比例达77∶1,而在2003年,此报名人数仅为8.7万,十年间“暴涨”近18倍。

为什么那么多青年想当公务员?

2012年年底,央视《新闻1+1》节目披露的调查结果,令人深思:排在第一位的是“稳定、有保障”,“福利待遇好”居第二,其后依次是“社会认同感”、“上升空间大”……而“为公众服务”排在最后一位,所占比例只有4.7%。

“学而优则仕”,“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”……竹立家认为,受传统“官本位”思想,以及现实中“贪官”、“懒官”、“庸官”等案例影响,至少两类人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动机,并不单纯:“一类人寄望于升官发财、高高在上,一类人希望从此一劳永逸、‘喝茶看报’。”

而中央厉行反腐之后,附着在这一职业上的利益、寻租空间被压缩,公务员系统内叫“苦”声日渐高涨。有媒体担忧,公务员队伍会出现“辞职潮”。

中青舆情监测室随机抽样的18~45周岁青年网民群体,却对此表现得较为“淡定”。

其中,超过七成人(72.6%)认为,对公务员辞职不该大惊小怪,而应视作“沙里淘金”。如意见领袖王久辛评论称:“本来就该让‘谋私的’出去,‘挤出’公务员中的腐败者。”网民“华富婧”则分析,也许“这个才是反腐败真正的正面效果”。

“公务员本来就不应该是‘人人打破头’都想得到的职业。”网民“向向0402”借此反思。“山竹丛”建议:“既不专,又不勤,只是把官道当谋私之道的无能之辈,应该尽早离开公务员队伍。”网民“飘緲孤鸿影”则借用黄埔军校的门前对联,警示欲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年轻人:“升官发财,请往他处;贪腐谋私,莫入此门。”

什么样的青年适合当公务员

马文莉也是一个80后,她觉得当基层公务员“苦”,但并不后悔自己十几年前的选择。因为,她就在自己的家乡服务,“而且,这份职业比较契合我的性格和价值观。”

什么样的青年适合留在公务员岗位上?在马文莉眼里,并非所有“叫苦”的公务员都是动机不纯者,因为“这个职业,本来就只适合一少部分人”。

“有句话叫‘治大国如烹小鲜’,相比惊险刺激、收入颇丰的商界,政府公务员体系更多是一种‘稳中求进’的工作。”她总结,“做基层公务员不太会有大风大浪,而是潜移默化地维系、传承、改变着这个社会,更需要一颗‘公心’和‘责任心’,认同这种价值观、并能在‘螺丝钉’岗位上发光发热的年轻人,比较适合。”

曾有职业规划师分析,三类人不适合当公务员:一是追求事业上有快速回报者,二是不善于人际交往者,三是自身职业目标不清的“凑热闹”者;而最适合当公务员的年轻人,就是有从政理想,“愿意用自己的才能,切切实实地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,为国家做些事情”的人。

上一页12下一页

但也有媒体担心,在80后中,这样的年轻人会不会太少?

“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80后,普遍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人梦想,更渴望听从内心的召唤,从事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工作。”《工人日报》分析称。记者也检索发现,不断有80后公务员在网上发帖慨叹,成为公务员后的最大不适,不是福利待遇的“落差”,而是“难以彰显存在感”。

而在竹立家教授看来,在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,“不是人人都想当公务员,也不是人人都不想当公务员”,这才是正常现象。

“在西方发达国家,仅有3%左右的青年愿意当公务员——这个比例本来就不高;而且,这一队伍本身,每年也会有3%~5%的‘流出率’,即这部分人退出公务员队伍,寻找其他舞台。”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,随着社会价值观多元化,“公务员职业成为一些青年基于了解、认同之后的真正选择,或是它回归正常的第一步。”

事实上,附着在公务员身份上的一些“暧昧想象”、“过高预期”,近年已在褪色。

比如,记者注意到,在一向被认为是“肥差”的海关岗位,各省在近一两年的招考中,多明确描述其工作内容为:“工作地点多在艰苦边远口岸、露天作业、工作强度大、体能要求高……”一些考生将其视作“史上最苦金饭碗”而望而却步,也有人谨慎评估后,依然报考。

对中央“八项规定”,也不是所有公务员均“叫苦不迭”。比如,一位来自安徽芜湖的基层公务员发帖描述:“虽然取消了会议后的聚餐,令大家少了交流机会,却节省了时间,让年轻人不用专注于喝酒、研究‘饭局文化’。”“公车管理严了以后,我的很多同事都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,让自己有更多流汗、锻炼的机会。”

截至2012年年底,全国公务员总数突破700万,5年间增长近50万人。竹立家教授认为,“有能力的年轻人都走了,谁来当公务员”是个伪问题。

“我反倒认为,通过‘挤出’谋私、寄生者,‘释放’志在别处者,‘留下’廉洁奉公、乐于奉献的人才,不仅能让公务员的总数得到控制,而且,能实现一种良性循环。”他说。

“到时候,公务员会作为一个普通岗位。任何普通岗位,都会有一批爱之如生命的人存在。”浙江网民“wuzhan0505”说。黑龙江网民“百了禅师”认为,公务员的成就感,更多时候,无法用金钱衡量:“做公务员没有在公务员的位置上想问题,只想着升官、发财、贪污、受贿的人,最好离开这个队伍;公务员是为人民办事的,如果把心摆正,多为人民做些好事,还是很有成就感的!”

公务员队伍怎么“留下更多精英”

日前,“基层公务员该不该涨薪”引发社会争议,而无论正反哪方,都认同的一点是:仅靠一个年轻公务员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,显然支撑不了这个队伍的长远、健康发展。

在竹立家教授看来,公务员队伍该怎么“留下”更多精英?这或许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。

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,尽管多数青年网民并不认同“一刀切”地给公务员涨薪,但也有一种声音担忧,若只用“低薪高压”挤出谋私、寄生者,而不匹配上其他政策,这种方式会不会无形中提高从政的成本?

“当‘挤出去的’都是没门路的,剩下的就是‘官二代’和‘富二代’了。”“当政治成为‘富二代’们的专享,谁来替穷人说话?当下,权力被滥用是根本问题,工资高低影响的只能是守法的好公务员,这会不会造成‘逆向淘汰’呢?”网民“Wanfe”等说。

这个问题,马文莉也一直在思考。

“成为基层公务员的年轻人,首先是普通人,也要吃饭养家。”马文莉向记者坦承,她身边的80后同事普遍吃苦耐劳,“很皮实”,但在日渐高涨的生活压力下,有人形容“几年下来,存款没有,提拔没有,青春已不再”,“再崇高的理想,也有难以支撑的一天”。

马文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,在她工作的城市,一个煎饼5元,从县城到乡镇的车票一次20元,房价每平方米数千元。每月不足两千元的总收入,“花起来很紧巴”。“以前逢年过节,会有两三百元的过节费,每年会有1000多元的‘年底双薪’,今年形势紧了,也没发。”

马文莉说,上升通道的狭窄,也让一些年轻公务员“郁闷”。

“在市级大机关的小部门,从来就不缺人,高学历、肯吃苦的年轻人一抓一大把。唯一缺的是机会,部门的中层领导都是年轻的70后。所谓的发展空间,小到让人绝望。”近日辞职的上海80后公务员的这段独白,引得不少同行唏嘘。

“来自社会的认同感,对一名基层公务员也很重要。”马文莉说,“很多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人收入不高,但有很强的精神激励,而公务员队伍却面临‘污名化’问题——少部分贪官给社会的不良印象,被投射到了整个公务员群体身上。”

竹立家教授认为,用体制保障公务员队伍,留住精英,也应该从前述三点“发力”。

“对一些基层且艰苦的岗位来说,适当提高薪酬是必要的。”竹立家表示,按照国际惯例,公务员薪酬大多参照社会类似机构的同一职业平均工资而定,“并不明显高于普通人”。“但是,如果公务员的工资十年不变,明显跟不上当地居民的收入增长水平,也不正常。”

有网民认为,“在公务员队伍中的年轻人,是当初的‘天之骄子’,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进入公务员队伍,必须承认的是,基层公务员的生活待遇与工作内容、职责是不对等的。”但也有网民认为,现实中,一部分服务意识很差的公务员,“相比所提供的服务,他们已经拿得太多了”。

“不搞‘一刀切’很重要。”竹立家教授建议,在逐渐拉平公务员与社会其他成员医疗、住房、养老等福利的基础上,可以适当涨薪,但更应向基层艰苦的公务员岗位倾斜,向工作认真、群众口碑好的倾斜,“而且,这个程序一定要公开、透明,要接受公众监督。”

对上升通道,有专家建议,应在选人体制上改革,“不让老实人吃亏”;竹立家认为,不妨考虑构建“能进能出”的公务员体制。

人民网曾刊发评论称,精英都当官,并非社会合理分工。“当前,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期,急需一大批专业人才的革新创业、勇于创新”,但一批批优秀年轻人纷纷参与坐机关、写材料、下通知、跑腿办事等相对简单的一般政务工作时,是否也是一种人才浪费?

“一些有想法的年轻公务员,到更广阔的舞台上开拓,可能会更利于发挥潜能。”竹立家认为,到那时,公务员才可能慢慢脱离“污名化”,回归为一个正常职业。

推荐阅读:

2013年国务院颁布公务员禁令总汇[图]

“公务员禁令”引发辞职热潮 张玉胜:未尝非好事

责任编辑:hdwmn_zhe 上一页12下一页

近日,重庆的网红背篓夫妻——曹树才和许厚碧,感动无数小年轻。他们一个没有视力,一个走路不好,却演绎出一个温馨而励志的故事。看不见的曹树才背着老伴在仅有30多厘米的田坎上行走,靠手中的两根竹竿和老伴的指挥确定方向。

曹树才先天患有眼疾,婚前只有左眼有一点视力,个子不高,但力气大,挑砖、盖房、挞谷、种地,样样能干。见他勤快,村里不少老人都当过他的媒婆。隔壁村的许厚碧,是相亲姑娘之一,比曹树才小4岁,幼年患有软骨病,逐渐失去直立行走能力,相亲那会儿,走路已离不开竹竿。因为许厚碧下肢瘫痪几乎失去行走能力,所以还能走的丈夫曹树才就成了许厚碧的腿。

“老是让别人帮忙也不是办法,她是我媳妇,我不背谁背?”曹树才说,从1988年开始,就把媳妇装进背篓,一来自己有责任照顾,二来干活有了一双眼睛。曹树才背老伴用的大背篓还是许厚碧自己亲手编的。

许厚碧杵着竹竿移向曹树才放背篓的地方,准备让老伴背自己下地干活。

上一页12下一页

国际在线消息(记者 徐艺源):9月21日傍晚,日本TBS电视台发布了一条新闻,称中国有关部门发出通知,要求旅行社限制赴日团体游客的数量。继韩国之后,难道赴日旅游也要受到限制了?请看记者的调查。

日媒:赴日团体游遭遇禁令

TBS电视台有关报道的视频截图

TBS电视台报道的内容

TBS电视台的报道称,本月中旬,中国政府对旅行社发出了相关通知。各地情况各不相同,北京一些旅行社被口头通知“请减少赴日团体游数量”。而在山东、大连等地,各旅行社发团人数被限额,一些已经把一年内额度销售完毕的旅行社,甚至不再发团。

TBS电视台报道的内容

关于原因,报道称还不清楚,猜测是为了防止资本流向海外。

早在9月15日,《日本经济新闻》也报道了同样的新闻:

上一页12下一页

@所有人:大消息!身份证将迎来大变革!

据不完全统计,我国2016年通过不同渠道泄露的个人信息达65亿条次,也就是说,平均每个人的个人信息被至少泄露了5次。

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网络中保障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?如何在日益多元化的网络中进行有效监管,净化网络环境?

近日,公安部终于放出了“大招”,电子身份标识载入手机卡的时代即将来临!不法之徒的好日子即将一去不复返!

电子身份标识有何作用?

电子身份标识,简称eID,是以密码技术为基础、以智能安全芯片为载体的网络身份标识,能够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线远程识别身份。

简单来说,eID就是公民在网络上的一个身份标识。它既不是明文的身份信息,也不是像身份证那样的证件。

这项技术最关键的是:未来,当你使用载有eID的银行卡或手机卡进行交易时,网站后台可以在线辨别eID的真伪和有效性,不用再保存用户的身份信息!

也就是说,使用搭载了eID的银行卡或智能手机时,不需要在网上提交自己的姓名、住址、电话、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,就能方便地进行网上交易。

这将极大降低信息被盗用的风险,保障公民在个人隐私、网络交易和虚拟财产等多方面的权益!

电子身份标识,将实现“多点开花”

近日,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在2017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对网络电子身份标识(eID)的研发和发展进行了展示。

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表示,eID载入手机卡只是一个开始,未来,包括不动产权自助查询、食药检查等方面,eID都将大显身手。

目前,电子身份标识技术,已经开始应用于银行卡。

而在即将到来的10月,全国首个将eID运用到不动产登记领域的项目也将在海口正式运行。

可见,把数字身份加载在手机SIM卡中,全新的在线身份信息验证,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。

如何保护个人信息

针对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,我们应当注意或做好以下五个方面,以保护个人信息:

一是保护身份证号码、银行卡号、密码及其他个人隐私信息,不要随意把这些信息通过邮件、短信或电话告诉别人,无论您认为这个人多么可靠。

二是保护私人电脑和手机安全。如通过安装防火墙等方式,阻止入侵者远程访问个人计算机和手机;使用复杂密码,提高黑客破解密码难度。不用电脑时,一定要关机。

三是合理清理“信息垃圾”。丢掉含有私人信息的文件前,先清理个人隐私。

四是仔细阅读银行对账单、账单及信用卡报告,确认没有可疑交易。

五是网上购物需要注意:首先,在输入信用卡和个人信息之前确认网站是否安全。

如果发现有人利用您的个人信息损害您的任何权益,应立刻报警。

来源:人民日报(ID:rmrbwx),中国经济网(ID:ourcecn),综合财经早餐、证券时报、财联社等

泰安中能达电子有限公司

聚酯棉

上海达沃德会展服务有限公司

密封垫片

青岛沃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

安防设备